“互聯(lián)網+”時代:藝術品電商等待起飛
21世紀以來,中國藝術品市場在十余年間取得了質的飛躍,藝術品市場的交易規(guī)模已經完成了從數(shù)十億到數(shù)千億元規(guī)模的跨越。在今天,除傳統(tǒng)的畫廊、拍賣、藝術經紀以及藝術博覽會等營銷模式仍然在藝術品市場中充當著營銷主力軍的同時,新型的營銷手段也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fā)展,各類藝術品移動電商紛紛涌現(xiàn),比如翰墨千秋藝術交易中心,藝典中國等等。“互聯(lián)網+”正以無孔不入、“無所不+”的強勢作風,深度入侵各行各業(yè),藝術品市場也并不例外。生產與營銷趨于一體的LOFT模式、依賴于網絡的線上營銷模式等,不僅在藝術品市場中逐漸充當著更為重要的角色,也使得藝術品不再只是專業(yè)藏家的寵兒,而是已經進入了千家萬戶。
伴隨著微信的廣泛流行,“微信拍賣”也成為了藝術圈內的熱詞。與傳統(tǒng)藝術電商不同的是,微信拍賣除了具有易入門、方便快捷等藝術電商本來具有的優(yōu)點,微信“朋友圈”較為私密的特性更決定了其交易信任度較高。“大家都認識,靠的是信譽,不需要保證金。”胡湖這樣說道。
相比微信拍賣平臺多是熟人之間做生意,藝術品移動電子商務另一個方向則是通過更適合移動客戶端操作的模式來從更廣大人群獲得收益。國內首家藝術品移動電商——翰墨千秋藝術交易中心于2013年8月18日正式上線后,國內拍賣巨頭嘉德、保利以及老牌藝術電商趙涌在線、嘉德在線等紛紛上線相關客戶端,蘇富比、佳士得的客戶端中文版開發(fā)也已經提上日程。而淘寶、亞馬遜、京東也在自己的APP上線了藝術品頻道。更據(jù)可 靠消息,豆瓣、iReader等用戶量較大的互聯(lián)網企業(yè)也積極投身藝術衍生品的銷售,正在開發(fā)相關功能。
說到藝術品電子商務交易,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一口價”的方式,這類似于商場貨品售賣的方式,明碼標價,實價出售。另外一種則是通過出價競拍的方式來進行,分成無底價有底價兩種,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由出價最高者成功拍得商品。
而即使在這些相同交易形式的藝術品電子商務APP中,也各自都有不同的側重點。以翰墨千秋藝術交易中心為例,其重點在于當代書畫的保真移動在線競拍,與藝術家直接簽約,所售商品多位藝術家本人直接提供。平臺涵蓋八大專區(qū),價格從零元到百萬元不等,以此來滿足投資者靈活選擇藝術品投資、收藏或饋贈等各種需求。而藝典中國則是借助保利優(yōu)勢和資源,側重各個類別拍品的拍賣,品類相對豐富。而趙涌在線,則是側重錢幣郵票的拍賣,同時還提供郵票、錢幣、紙雜、文獻等藝術品的.實時價格查詢,或郵票錢幣的鑒定等服務板塊,在業(yè)內收獲了良好的口碑。
各項數(shù)據(jù)表明,藝術品電商在將來或許能影響線下藝術機構的發(fā)展,藝術品與“互聯(lián)網+”的聯(lián)合,既是機遇,又是平臺。如何提升用戶體驗和品牌誠信建設,是未來藝術品電商重點需要把握的關鍵問題。行業(yè)良性發(fā)展需要各個品牌的共同努力與維護。